能源管理系统革新加速:AI 与区块链重塑行业格局,政策与技术双轮驱动绿色转型
2025.07.08
分享到:
返回列表

核心突破:AI 深度嵌入能源系统,推动智能化升级

 

2025 年德国慕尼黑太阳能光伏储能展(Intersolar Europe 2025)上,思格新能源发布的新一代智能能源管理平台 mySigen App 3.0 引发行业关注。该平台将人工智能深度融入底层架构,通过桑基图可视化能源流动路径,并集成具备深度思考能力的 AI 助手,可实时分析历史电价、设备运行数据,预测未来趋势并提供前瞻性能源决策支持。例如,用户可提前告知系统高负载用电场景(如家庭聚会或电动车集中充电),系统将自动调整电量储备策略,实现能源使用的精准适配。此外,思格还推出第二代户用混合逆变器,厚度仅 99mm,转换效率达 99.0%,支持极端环境下的稳定运行,进一步拓展了能源管理系统的应用场景。

 

政策加码:全球能效标准升级,倒逼技术创新

 

欧盟于 2025 5 月正式实施的 ERP 待机功耗新规(EU2023/826 成为行业重要风向标。新规将关闭模式、待机模式、联网待机模式纳入统一管控,基础功耗限值从 0.5W 收紧至 0.3W,并新增饮料制备机、游戏控制台等设备品类的监管。与此同时,印度推出光伏强制配储政策,要求新建光伏项目配置至少 10%/2 小时的共址储能系统,预计到 2030 年储能装机量将达 14GW/28GWh,推动电化学储能技术规模化应用。中国则通过 “双碳” 政策引导区域能源互联网建设,如杭州启动的源网荷储智慧保供平台,集成百亿级电网数据,联动虚拟电厂形成 190 万千瓦可调能力,新能源预测准确率达 98.92%

 

技术融合:5G、物联网与区块链构建能源安全新范式

 

能源管理系统正与新一代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福田康明斯的 5G 智慧工厂通过部署 5G 专网,实现 90 余台 AGV 物流配送效率提升 20%,并构建能源运营数字化管理体系,实时监测电力、燃气等能耗数据,形成 “数据 - 分析 - 优化” 闭环。杭州电力研发的 “杭电光擎” 系统基于光明电力大模型,可秒级解析复杂电网拓扑关系,负荷转供方案生成时间从 15 分钟缩短至 2 分钟。在数据安全领域,区块链技术成为关键支撑:中国电气装备集团打造的碳足迹管理平台通过 “区块链 + 隐私计算”,实现全产业链碳排放数据可信共享,覆盖 4000 余种电气装备品类,助力突破欧盟碳关税壁垒;国能数智科技的 “区块链 + 煤质检测” 系统则实现煤炭采制化过程自动化,数据准确度达 100%,出验时间缩短 40%

 

市场扩容:全球规模预计达 4500 亿美元,中国增速领跑

 

根据行业预测,2025 年全球能源管理系统市场规模将突破 4500 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约 6%。中国市场表现尤为突出,智慧能源管理系统(SEMS)规模预计从 2022 年的 100.13 亿元增长至 2028 年的 229 亿元,复合增长率达 14.2%。细分领域中,工业场景持续领跑,工厂能源管理系统(EMS)市场规模预计以 9.28% CAGR 增长至 2030 年的 138.04 亿元,钢铁、石化等行业通过系统优化实现能耗降低 15%-20%。交通领域创新案例频现,如大兴机场高速构建的数字孪生能源管理平台,通过智能调节隧道照明和光伏储能系统,实现全线用能精准监控,碳排放实时追踪。

 

未来趋势:去中心化与低碳化并行,安全成核心命题

 

行业专家指出,2025 年能源管理系统将呈现三大趋势:一是分布式能源与微电网加速普及,河南等地通过分时电价机制实现工商业分布式光伏占比近九成;二是开源系统成为主流,其代码开放、可定制特性满足企业自主可控需求,如 Apache 协议下的开源项目可灵活适配制造业能耗预测或商业综合体租户分摊功能;三是数据安全成为核心竞争力,企业需通过区块链、隐私计算等技术应对网络攻击风险,同时满足欧盟 GDPR 等数据本地化要求。

 

随着 AI5G、区块链等技术的深度渗透,能源管理系统正从单一的监测工具进化为驱动能源革命的核心引擎。在政策与市场的双重推动下,未来的能源系统将更智能、更安全、更可持续,为全球碳中和目标提供坚实支撑。